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与科技普及“两翼理论”的重要指示,7月4日上午,江南大学集成电路学院“青芯护芽”科普实践团带着芯片模型、声控小车零件套装等科技大礼包,走进无锡市江阴市青阳镇毓秀社区“工暖春芽”职工子女夏令营。一场别开生面的芯片奇妙之旅,在孩子们的期待与欢呼中正式开启,为这个暑期课堂注入科技的清甜活力。
第一站:《芯彩绘梦》——生活里的芯片初相遇
讲解员李文龙打开装有芯片的收纳盒,大小不一的黑色“小方块”立刻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。“这些小方块就是电子设备的‘心脏’——芯片!别看它小,里面藏着上百亿个‘小开关’,能指挥手机、电脑完成各种任务。”他边说边引导孩子们观察形状。为了让抽象概念更直观,李文龙配合示意图进一步讲解芯片组成:“内部的集成电路像城市的马路,晶体管像高楼大厦,电流就像马路上的车流,沿着‘马路’跑就能完成各种功能。”
“那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芯片呢?”问题刚抛出,“电话手表!”“智能空调!”的回答此起彼伏,PPT同步切换电视机、声控台灯、冰箱的拆解图,藏在设备深处的芯片一一“现形”。教室里满是孩子们的惊叹与张望,科技的温度就这样从指尖、从屏幕、从生活场景里,轻轻落在了每个孩子的眼睛里。
第二站:《集成电路史诗之旅》——从电子管到“中国芯”的跨越
这场以集成电路发展史为主题的科普课,从爱迪生1880年发现的“爱迪生效应”讲起,穿越真空三极管、晶体管诞生的历史长河,最终聚焦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崛起之路。讲解员陆瑜通过动画演示,将ENIAC计算机占地170平方米的庞大身躯与现代智能手机芯片的纳米级工艺形成鲜明对比。
当讲到中国科学家在封锁中突破技术壁垒的历程时,孩子们屏息凝神;提及“2018年面对国际技术封锁,国内企业自主研发投入激增,如今芯片产量已创造新纪录”时,孩子们不自觉挺直了腰板。在课程尾声的互动环节,大家争相分享对“中国芯”的畅想,稚嫩的声音里透出发自内心的坚定。
第三站:《神奇的MOS与光刻》——光与电的“微观魔术”
在“芯片奇妙之旅”的第三站,讲解员索宇晴以生活中的开关为切入点,带领孩子们从日常熟悉的电灯开关,延伸到芯片里的“智能电子开关”——MOS管。“机械开关需要手动按动,速度慢、体积大;而MOS管就像芯片里的‘隐形小助手’,用电信号控制电流通断,速度快到肉眼看不见!”她结合图示,解释MOS的核心结构。
“但有了‘小开关’,怎么把它们‘放’到芯片上呢?”索宇晴抛出问题,顺势引入光刻技术,并通过动画演示光刻流程,串起了芯片从设计到制造的关键环节。孩子们的目光随着动画流转,时而为MOS管的“超快速度”惊叹,时而为光刻的“纳米精度”感慨,用心感受着芯片世界的“微观魔术”。
第四站:《组装声控小车》——我是小小工程师
实践环节,科普团队成员吴迪笑着发起挑战:“今天谁能让小车听到掌声就跑起来,谁就是咱们的‘芯片工程师’!”说着,他从零件包中取出传感器和主控芯片,边展示边讲解:“先装这个传感器,它是小车的‘耳朵’,负责听声音;再连主控芯片,这是小车的‘大脑’,听到指令就会让轮子动起来。”孩子们三两一组,对照说明书摆弄零件。
“我的线是不是接反了?”“老师,小车怎么不动?”教室里此起彼伏的提问声中,第一辆小车“滴”地一声启动,沿着地面跑了起来。其他孩子立刻围过去,有的兴奋拍手喊“再来一次”,有的赶紧低头检查自己的零件。不一会儿,“第二辆”“第三辆”小车陆续启动,教室里满是“成功啦!”的欢呼声。从认零件到接电路,从手忙脚乱到默契配合,孩子们在“组装”中把课堂上的芯片知识变成了能握在手里、跑在地上的“作品”。
科技兴则民族兴,青年强则国家强。这场以“芯”为媒的科普实践,不仅是一次科技知识的传递,更是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——青年学子用专业知识搭起桥梁,让孩子们触摸到科技的温度;而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与雀跃,又反哺着青年的热忱,让“科普”二字从书本上的概念,变成了掌心相握、目光相接的真实力量!

“青芯护芽”科普实践团合影

团队成员讲授《芯彩绘梦》科普课

团队成员指导组装声控小车

科普课现场

科普课合影